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丹参酮ⅡA(TAⅡA)、丹参酮Ⅰ(TAⅠ)、隐丹参酮(CTA)及二氢丹参酮Ⅰ(DIA Ⅰ)对U266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采用CCK法检测4种丹参酮类化合物对U266细胞的增殖抑制率,用Annexin-V-FITC/PI检测细胞的凋亡,用PI法检测细胞周期;收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骨髓标本,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MSCs),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种丹参酮类化合物对MSCs分泌白介素6(IL-6)的影响.结果 4种丹参酮类化合物对U266细胞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DIA Ⅰ较其余3种化合物的作用更强,引起细胞早期凋亡较多,细胞周期被阻滞在S期;DIAⅠ能明显抑制IL-6的分泌,其余3种化合物对IL-6的分泌作用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IA Ⅰ能明显抑制多发性骨髓细胞株U266的增殖,其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MSCs分泌IL-6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14色流式检测人外周血中白细胞亚群方案.方法 用细胞膜表面抗体CD45、CD3、CD4、CD8、CD19、CD56、CD16、CD14、CD25、CD127、HLA-DR、CD123、CD11c和核酸染料DAPI建立14色流式染色方案,检测人外周血白细胞主要细胞亚群.取健康成年志愿者外周血标本分别对各抗体进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采用阳离子脂质体包裹水泡口炎病毒(VSV)基质蛋白(M蛋白)基因重组质粒制备的脂质体质粒DNA复合物(Lip-MP)在实验动物体内的抗淋巴瘤效应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C57BL/6小鼠EL4淋巴瘤模型,将60只荷瘤小鼠随机分为5组:脂质体-pcDNA3.1-MP复合物(Lip-MP)组、脂质体-pcDNA3.1...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急性白血病(AL)患者八色流式免疫表型分析起始管方案。方法用胞膜CD3(CD3)、CD19、CD10、CD34、CD45、胞浆CD79a(cCD79a)、髓过氧化物酶(MPO)和胞浆CD3(cCD3)等8种抗体建立八色流式染色方案。膜表面抗体直接染色;膜内抗体经固定破膜,再染色后上机检测。将3个血小板减少患者骨髓标本分别进行抗体的单色染色和缺一色染色;最后对17例确诊的AL初发患者标本进行检测。结果用单色染色来确定染色方案中各抗体的检测电压及荧光补偿;缺一色染色中,阳性细胞群较单色染色变化均<10%,表明方案中的各抗体相互作用小。17例AL初发患者中,6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原始细胞均为CD34和CD19阳性,5例cCD79a阳性和4例CD10阳性;4例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均为cCD3阳性;6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均为CD34和MPO阳性;1例B+T混合表型AL患者CD34、cCD3、CD19、cCD79a及CD10均为阳性,MPO和CD3为阴性,此检测方案能够确定各类AL的细胞类型。结论建立了AL患者八色流式免疫表型分析起始管方案,操作简便快速,适用于临床检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九色流式方法检测人外周血中TCR Vβ淋巴细胞亚群活化及凋亡状态的方案。 方法 用细胞膜表面抗体CD3、CD4、CD8、CD95、CD69、磷脂结合蛋白Annexin-Ⅴ、TCR Vβ抗体试剂盒和细胞核染料DAPI建立九色流式染色方案。用1例健康成年人外周血标本分别进行抗体滴度实验、最适检测电压选择、单色染色和缺一色染色,确定条件后,对8例健康成年人外周血标本进行检测分析。 结果 根据细胞分群情况选择了合适的抗体滴度和检测电压,单色染色和缺一色试验确定了适宜补偿,建立了九色流式检测人外周血中TCR Vβ淋巴细胞亚群活化及凋亡状态的方案;采用此方案检测的8例健康成年人标本,TCR Vβ亚群分布与TCR Vβ抗体试剂盒说明书及文献报道分布一致,并能分析各TCR Vβ亚群细胞活化及凋亡状态。 结论 建立的九色流式方案可检测人外周血中TCR Vβ淋巴细胞亚群活化及凋亡状态,操作简便,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探讨塞来昔布(Celecoxib)对FLT3-ITD突变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以不同浓度Celecoxib作用于MV4-11(FLT3-ITD+),K562(FLT3-ITD-)细胞,通过CCK-8法检测白血病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白血病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MEK,Mcl-1,pAkt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Celecoxib对白血病细胞MV4-11,K562细胞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其对MV4-11细胞增殖抑制的IC50为(29.14±2.4)μmol/L,显著低于K562细胞的IC50浓度(39.84±1.0) μmol/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20-80μmol/L浓度范围的Celecoxib作用于MV4-11细胞未观察到细胞发生明显凋亡,而同等浓度范围的Celecoxib作用于K562细胞可见凋亡率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高;Westem blot结果显示,IC50浓度的Celecoxib作用MV4-11细胞后可明显下调MEK,Mcl-1的表达,对pAKT的表达未见明显影响,而作用K562细胞后对Mcl-1的表达轻微下调,对MEK,pAkt未见明显影响.结论:Celecoxib能够显著抑制FLT3-ITD突变阳性AML细胞的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MEK/Mcl-1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构建含有小鼠干扰素-γ(mIFN-γ)基因的腺病毒载体,为探索IFN-γ在肝纤维化治疗中的作用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从含有mIFN-γ 基因的质粒载体pORF5-mIFN-γ 中PCR扩增出mIFN-γ 基因片段,双酶切将该基因克隆入穿梭载体pAdTrack-CMV中,限制性内切酶PmeⅠ线性化pAdTrack-CMV-mIFN-γ,转化含有腺病毒骨架质粒pAdEasy-1的大肠杆菌株BJ5183细胞,同源重组.卡那霉素及酶切筛选出重组子pAd-mIFN-γ,内切酶PacⅠ线性化重组子,用磷酸钙法转染细胞株AD-293进行包装,收集病毒进行鉴定.结果 PCR后测序获得mIFN-γ基因,全长468 bp,与GenBank中发表的mIFN-γ 基因核苷酸序列完全一致.经酶切和PCR证实各中间过程载体均含有目的 基因.包装的病毒Ad-mIFN-γ在转染的4~6 d观察到荧光产生,8~11 d荧光逐渐增加,12 d收集病毒液.蛋白酶K裂解重组腺病毒,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鉴定,证实携带有目的 基因mIFN-γ.结论 大肠杆菌内同源重组法能有效和较为方便地构建出含有目的 基因的腺病毒载体pAd-mIFN-γ,重组子能够在AD-293细胞中进行包装和扩增,病毒包装的成功为进一步研究mIFN-γ 基因治疗小鼠肝纤维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转导载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胃癌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44和CD54为靶点,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D45~–CD44^+CD54^+细胞亚群含量,并结合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6年12月至2017年9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38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中CD45~–CD44^+CD54^+细胞亚群含量,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38例患者的CD45~–CD44^+CD54^+细胞中位数为541.9个/mL(71.7~8 057.0个/mL),其中R0组为555.9个/mL(71.7~8 057.0)个/mL。CD45~–CD44^+CD54^+细胞中位数TNMⅠ–Ⅱ期患者为858.6个/mL(183.5~8 057.0个/mL),高于TNMⅢ–Ⅳ期患者的364.6个/mL(71.7~2 269.7个/mL),P=0.015;N0组为941.4个/mL(183.5~8 057.0个/mL,高于N^+组的379.3个/mL(71.7~2 269.7个/mL),P=0.002。T3–4期(P=0.025)、N^+期(P=0.009)和TNMⅢ–Ⅳ期(P=0.012)的患者中CD45~–CD44^+CD54^+高细胞量亚组所占比例较低。联合CD45~–CD44^+CD54^+细胞量和肿瘤大小可以对N分期和TNM分期做出更准确的判断,但其与其他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无显著相关。结论 CD45~–CD44^+CD54^+细胞亚群数量与肿瘤进展之间有相关性,可能用于判断TNM分期和N分期,但本研究纳入样本较少,仍需扩大样本论证其在胃癌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胚胎期特异胚胎细胞分化发育构筑特定功能组织器官时出现变异;在成熟过程中,由组织器官内的成体干细胞分化及重塑发育为成熟组织器官时出现变异;成体内成体干细胞分化及重塑维持特定功能的组织器官时发生变异;在成年个体内成体干细胞分化及重塑并维持正常组织器官内细胞数量和功能,当成体干细胞自我更新减弱与分化能力减弱,可导致功能细胞的形成减少,不能满足组织器官功能的需要,导致相应组织器官的功能衰竭;这些组织器官变异均导致非营养不良和非外因损伤性疾病.  相似文献   
10.
疯牛病病原体研究及动物源性医疗器械产品安全性思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介绍关于疯牛病的基本知识,并对哺乳动物源性医疗器械的安全性评价作简要介绍。方法 查阅近年来对疯牛病、新克雅氏病、朊病毒的研究概况、检测方法、灭活方法,欧美等国对牛羊源性相关材料的控制措施以及国内对相关产品的管理方法相关的文献,综合分析。结果 疯牛病,又称牛海绵状脑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citis,BSE)。该病与羊瘙痒病具有同源性,它们与人类克-雅氏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CJD)均是海绵状脑组织病变,由Prion蛋白引起。疯牛病主要以缓慢破坏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为特征。结论 由于动物源性医疗器械产品在原材料方面存在疯牛病等人畜共患疾病的风险,同时Prion蛋白对传统的杀灭方法有较强抵抗性,因此,加强对这类产品的源头控制及灭活工艺等生产质量体系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从而保证动物源性医疗器械产品的使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